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热点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媒体视角】深耕蓝色国土——北大海洋研究院工作侧记
时间:2017年06月05日 10:57来源: 点击数:

 

说明: F:\海洋研究院\海洋研究院工作\ppt\洗照片\DSC_0866.JPG

 

海洋研究院与工学院力学系共同承办“海洋工程:挑战与机遇”主题“黉门对话”。图为部分与会教师合影

说明: F:\海洋研究院\新建文件夹\宣传工作\网站\中文网站\中文网站图片\数据分析平台.jpg

海洋研究院搭建的“北京大学‘一带一路’数据分析平台”,此图为网页截图

5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南海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宣告成功。北京大学作为此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项目的四大核心单位之一,承担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发体系等相关研究任务。其中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卢海龙教授作为本次试采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对此次成功试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北京大学在国家海洋战略背景下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海洋研究院在海洋理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汇聚科研团队

自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以来,搭建多学科的海洋研究平台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北京大学响应国家战略,积极推动海洋研究发展。海洋研究院作为北京大学在海洋领域唯一的、独立的校级实体科研机构,自2013年成立以来,始终立足深海大洋事业和现代海洋科技,致力于打造跨学科的基础型、共享型、公共型、开放型海洋研究平台,在“一带一路”、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战略、人文社科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培养跨学科海洋人才。

北大海洋研究院聚集来自北京大学文、理、医、工17个院系的52名教授,海洋研究人才济济,包含3位中科院院士、1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位亚欧院士、8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北大海洋研究的基础上,海洋研究院进行全球招聘并引进两名特聘研究员,从事海洋战略、海洋观测方面的研究工作。20154月,特聘研究员胡波编制的海洋战略专著《2049年的中国海上权力》正式出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助力“一带一路”

517日,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共同发来感谢信,对海洋研究院翟崑教授团队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筹备过程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信中提到,翟崑教授组织团队牵头撰写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研究报告》,“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内容全面、建议务实,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

“一带一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离不开海洋规划、环境生态保护和海洋科技合作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海洋研究院搭建的跨学科平台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

2015年,海洋研究院牵头并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等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在全球首次发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五通指数”发展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编辑出版了第一本《中国经济年鉴·一带一路卷》,为国家“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的推进提供了量化评价体系,为服务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7521日,海洋研究院参与的《“一带一路”案例实践与风险防范丛书》发布,从政治安全、经济与社会、法律、文化四个方面,为 “一带一路”实践提供参考指南。

此外,海洋研究院还与中广核研究院等多个机构积极开展合作,为“一带一路”提供战略支撑。

目前,海洋研究院已成立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海洋信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和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在深入研究国家发展需要和市场重大需求的基础上,海洋研究院将区域国别研究和数据信息研究作为重要抓手,在“一带一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搭建海洋智库

20169月,海洋研究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做了关于“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与气候变化”的学术报告,从研究背景、应用前景和国际动态等几个方面对海洋微型生物碳泵进行解读,这一讲座受到了学者和青年学子的热烈欢迎,也是海洋研究院自2014年启动的“走向深海”系列讲座之一。

海洋研究院目前举办的18场“走向深海”讲座,邀请了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吴立新、焦念志,中科院南海所副所长林间,“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等国内外海洋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与学科带头人,对深海无人机探测与地区灾害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南海争端等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外,海洋研究院还在海洋意识评价体系和海洋工程科技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11月,国家海洋局办公室与海洋研究院就“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项目达成合作共识。20164月,海洋研究院发布“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6月,发布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国民海洋意识水平及进一步开展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参照和依据。

20166月,海洋研究院与工学院力学系共同承办“海洋工程:挑战与机遇”主题“黉门对话”,从深远海海洋工程、船舶领域技术创新、未来海上城市建设等多个角度,探讨海洋工程的整体现状,为发展海洋工程、探索中国海洋梦,提供一场以理论和实践为支撑的智慧解读。近期,海洋研究院谢广明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从自然界鱼类的一种特殊行为中获得灵感,开发出了通信稳定、功耗低且对水环境要求极低的水下电场通信系统,为目前水下机器人通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成立三年半以来,海洋研究院秉承“人文社科类先行、理工类研究扎实推进”的原则,在海洋研究人文社科方向不断斩获成果的同时,积极推进海洋公共实验平台的构建,为北大海洋研究提供交叉研究平台。正如美国工程院院士、北大海洋研究院院长张东晓教授所说,海洋研究院“立志发展成为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智库,成为深海远海科学、工程与技术的发源地和核心研究机构”。

培养交叉人才

学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自2015年起,海洋研究院正式启动研究生招生计划,并依托相关学院进行选拔考核,开展联合培养。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王若佳2016年进入海洋研究院,她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数据挖掘与评估评价,“通过对网络上海洋相关信息的挖掘,评估大众对海洋的认识以及我国海洋的发展等”。

海洋研究院定期组织博士生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交流会,为院里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的博士提供交流与研讨机会。“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视野方面的拓展,其他同学所展示的一些方法如大数据研究等都让我十分受益;海洋研究院有时也会组织一些学生团建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交流机会。”历史学系2015级博士研究生刘宏焘介绍道。

除了培养专业的研究生之外,海洋研究院还为学校师生提供接触海洋研究的机会,海洋研究院征集需要学生助研的海洋研究课题,然后招募对这一课题感兴趣并且有能力的学生加入课题组,形成“配对”。“配对”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两期,院长办公室主任牟绍艳老师说:“收到的反馈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好多同学收获特别大,也都提高了个人对海洋的兴趣。”生命科学学院2013级本科生唐晨晨从201611月开始参与配对活动,参与了课题“深海热液环境微生物研究”,主要承担生物信息分析的工作。而对于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书莞来说,通过参与王继民教授“一带一路”课题的相关研究,研究中偏社科方面的涉猎给了她更开拓的思路,未来她希望“能将专业所学和在海洋研究院接触到的知识相结合,为推动地球科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们立志成为北京大学扎根中国蓝色国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谈及海洋研究院未来的发展,院长张东晓说道。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448期  作者:校报记者张守玉

 

关闭

地 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层 511

邮 编:100871

电 话:010-62752344

传 真:010-62752344

邮 箱:pkuocean@pku.edu.cn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 Copyright by ocean.pku.edu.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