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热点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微信热点】提升国民海洋意识正当时——访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王继民教授
时间:2017年04月03日 14:58来源: 点击数:

导读: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国民海洋意识调查,进而为客观评价国民海洋意识水平提供参照和依据,国家海洋局委托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开展了“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工作。2016年11月,《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6)》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报告首次将互联网大数据和线下调查数据相结合,对我国31个省区市民众的海洋意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论述,引起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凝聚力量。在日前的采访中,北京大学海洋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继民就“海洋意识指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2016年11月,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6)正式发布

访谈:

问:如何科学合理地衡量当前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水平?

答:

首先,我们构建了一套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全面”、“适用”、“开放”、“可行”四个方面。

①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尽可能涵盖涉海实践的各个方面,为此课题组参考了大量资料,包括:学术研究论文和专著、通俗科普读物、涉海政策文件、调查报告、统计年鉴、海洋类网站、涉海新闻报道等。最终指标体系涵盖了国防、外交、权益、法律、管理、经济、资源、科技、生态、历史、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②适用性。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对象为普通民众,指标的选取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有助于海洋意识调查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起民众的共鸣,提高民众海洋意识水平。

③开放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遵循开放性原则,课题组邀请了北大海洋研究院、国家海洋局、国家信息中心等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轮的研讨和反复的修订,使得指标体系增色不少;同时面向全国民众征求意见,充分利用群众的智慧,使得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④可行性。在指标体系设计时,课题组只是提出了一个测评的框架,并没有对具体数据来源进行任何限制。同时,课题组对多种数据源获取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包括线下调查数据、线上大数据。

其次,在问卷数据采集方面,我们对问卷设计方案进行了大量调研,参考了许多海洋意识调查问卷及相关意识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根据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时事,设计出国民海洋意识调查初稿。然后,基于初稿,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调查,及时发现题目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之后,我们还邀请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老师给予了专业指导,对题目设置的形式、难度等因素进行了考量并进一步完善。因此,调查问卷题库较为专业和权威。

最后,在网络数据的获取方面,我们采集了2015年7月到2016年6月间的400万条互联网数据,包括涉海关键词的百度指数、用户的微博评论和新闻评论。与问卷数据相比,网络数据更加客观、样本量更大,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民众的海洋意识水平。最终,通过将线下问卷数据与线上大数据相结合,能够全面地从民众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角度测评国民的海洋意识状况。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包含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分别从知识、态度、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测评。

① 海洋自然意识:包括5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

② 海洋经济意识:包括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

③ 海洋文化意识:包括5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

④ 海洋政治意识:包括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

问:我国网民对于海洋相关内容的讨论有哪些特征?

答:

微博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舆论场所之一,通过分析微博上民众对涉海话题的讨论,我们发现,从微博海洋意识指数的分布状况来看,沿海地区海洋意识更强烈,内陆地区海洋意识相对薄弱,海洋意识状况呈现出从东到西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处于内陆腹地的四川、重庆与大多数沿海省份一样位于同一梯队,其民众非常乐于通过微博讨论涉海话题,如海洋相关节日等,且言论偏积极,而作为沿海省份的河北却排名靠后。

网络新闻是民众获取新闻消息的重要途径,参与涉海新闻的讨论也能够反映出民众对海洋的关注情况。通过分析民众对涉海新闻的评论,我们发现,各省(区、市)的海洋意识状况也总体上呈现出从东到西逐渐递减的趋势,沿海地区海洋意识更为强烈,内陆地区相对薄弱。其中,除了沿海省份和北京,内陆地区的湖北民众参与涉海新闻的评论活跃度较高。 

问:从2016年报告上看,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整体刚及格,地域差异明显,请问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我国国民海洋意识水平受地理位置、海洋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从地域范围来看,国民海洋意识基本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海洋意识最高,其次是东北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海洋意识最弱。离海洋越近,民众接触海洋的机会越多,越可能参与涉海实践,因此海洋意识也就越高。然而,同样位于沿海的省份,民众的海洋意识也会存在差异。例如,海南的海洋意识水平排名靠前,而河北的排名靠后。这是因为即便是沿海省份,由于受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涉海实践的程度也存在不同。海南和河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不大,但是对于海南而言,海洋相关的旅游、养殖等产业带动了大量就业,直接拉近了民众与海洋的距离,民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较为强烈。然而对于以钢铁、水泥、玻璃等为支柱产业的河北,多数民众的日常工作与海洋缺乏直接关系,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河北作为沿海省份但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排名却相对靠后。


问:如何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答:

在社会教育中,一方面应通过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全面引导国民海洋意识健康发展。当前社会治理模式正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这一背景下,在继续加强线下工作的同时,应加快利用互联网思维及技术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另一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建立相应的海洋意识培育机制。在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群体的海洋意识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因此,应该根据海洋意识教育受众的人口属性、教育水平等因素进行群体细分,进而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逐步形成差异化的工作模式,最终建立起全方位的海洋意识培育机制。

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快推进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对海洋自然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海洋文化的宣扬,我国的优秀海洋文化传统需要青年人来传承;此外,需进一步强化海洋经济和政治意识教育,认识到海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国土和权益必须坚决捍卫。

最后,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各地区海洋意识均衡发展。总结先进地区经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之模式,精准识别海洋意识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的优势与不足,补短板、促发展,以通用模式结合地方特点精准施策高效推动各地区海洋意识快速发展。


关闭

地 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层 511

邮 编:100871

电 话:010-62752344

传 真:010-62752344

邮 箱:pkuocean@pku.edu.cn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 Copyright by ocean.pku.edu.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