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热点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海洋研究院举办第二届“北大海洋国际研讨会”
时间:2019年07月01日 11:32来源: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点击数: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于2019年6月22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第二届“北大海洋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主题演讲与平行会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围绕“中国与全球海洋治理”主题进行探讨,旨在推动海洋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百余名参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及研究成果。

undefined 

(图:第二届“北大海洋国际研讨会”现场)

上午主会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吴慧、北京大学教授查道炯领衔的特邀嘉宾进行了主题演讲;下午理工、人文分会场分别围绕“地球系统的监测与模拟”、“亚太海洋秩序:包容抑或排他?”两大主题展开。

undefined 

(左:王磊副院长主持;右: 郑玫副院长致辞)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对在场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今年第二届“北大海洋国际研讨会”有幸再次邀请到海洋领域的诸多知名专家学者,交流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郑玫教授为会议致辞,郑玫教授对北大海洋研究院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回顾了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海洋科学与工程、海洋战略与海洋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力量,促进海洋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互鉴,继续推动海洋研究的国内外合作。 

undefined

(图:李家彪院士做主题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在题为“全球治理背景下的深海极地探索: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极地、深海、深空和深蓝(网络)被公认为是人类未知探索、国际规则建立和国家利益角逐的新疆域——大陆架划界是全球各沿海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合法拓展国家管辖海域的一次机会,国际海底区域内多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也得到普遍的关注。他指出,中国需要加强对深海和极地的研究,加强对有关深海科学、海洋法学和探测技术的多学科集成研究。

undefined

(图:吕达仁院士做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达仁以“青藏高原全大气层探测及其与地球系统研究的联系”为主题进行报告。吕达仁院士介绍了青藏高原全大气层探测的重要意义以及目前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全大气层多要素探测系统的建设。他认为地球系统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并呼吁全球科研机构共同努力促进研究与合作。 

undefined

(图:国际关系学院吴慧副校长做主题演讲)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吴慧带来了主题为“南极治理体系研究”的报告。吴慧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在场听众介绍了自己参与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的经历,随后又介绍了当前在南极活动的六种类型、《南极条约》体系所包含的六项原则以及五项法律制度。吴慧教授还谈及了我国在南极权益的维护,认为我国应对南极科考活动进行国内立法,并坚持维护和平、科研优先、环境保护等立法基本原则。 

undefined 

(图:北京大学查道炯教授做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查道炯围绕“海洋秩序与治理:可求、可得?”主题进行演讲。查道炯教授提出,“秩序”是处理包括海洋问题在内的不同行为方的互动,“治理”是各方的共通性追求,各方都期望自己的主张和立场得到其它相关方的重视。未来海洋话题的研究包括军事、跨国商务、海洋问题的利用等都与国际秩序相关联。查教授还谈及了当前秩序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大家介绍了有关知识秩序的例子。最后他强调了各方相互交流、努力扩大相互认理空间的重要性。

地球系统的监测与模拟”主题的理工科分会场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郑玫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联合主持召开。

undefined

undefined

(图从左至右、自上而下:陈建芳、刘建强、杨海军、孙强、Seeram Ramakrishna、王云涛)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芳介绍了极地生态环境方面的国际治理对海洋观测和科学研究的需求。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在“中国在轨海洋卫星及应用”的主题报告中介绍了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相关研究工作,举例说明了当前海洋卫星数据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运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杨海军带来的“理解全球变暖下海洋的角色”主题报告,介绍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并探讨了有关海洋吸收热量的区域的几种观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强回顾了风遥感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各种风遥感方法的物理原理和当前的技术水平。新加坡国立大学Seeram Ramakrishna院士介绍了海洋中的塑料分布现状、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微塑料的分类和探测方法,以及海洋微塑料的迁移策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云涛研究员以“基于物理生物耦合模式的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报告,他认为建立系统完整的物理生态耦合模式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和保护海洋生态至关重要。

(图从左至右、自上而下:史大林、姚小红、傅平青、晏明全、郑玫)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史大林教授针对海洋酸化对优势固氮蓝藻束毛藻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姚小红详细介绍了海洋大气中气态氨及其颗粒态组分的观测及误差分析。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傅平青教授介绍了海洋和极地大气中有机气溶胶的分子组成和来源研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晏明全详细介绍了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定量表征水溶性的有机物。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玫教授介绍了中国海洋气溶胶金属的来源及分布。随后,在吕达仁院士主持的讨论环节中,参会嘉宾就海洋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undefined

(图从左至右:胡永云、朱彤)

亚太海洋秩序:包容抑或排他?”主题的人文社科分会场,由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主持召开。

undefined

(图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胡波、Christopher Colley、张锋、赵青海、庞中英、董汀)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防学院助理教授Christopher Colley重点讨论了中国、美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关系,以及当前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洋战略形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贝尔亚太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锋教授对美国的印太海洋秩序观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是对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继承,但是在继承的同时有创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青海指出,在亚太海洋秩序构建中,大国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而中美之间的互动将决定亚太海洋秩序的未来走向。他认为只有中美相互尊重彼此在亚太的利益,妥善管控分歧和矛盾,努力建立相互接受的行为规则,亚太才有可能确立包容性的海洋秩序。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对目前海洋公域私有化的趋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提出多边主义、多边体制以及新的国际规范有可能解决这一冲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董汀从空间利用的角度探讨了全球海洋秩序的历史演进,并对未来走向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undefined

(图从左至右、自上而下:Alessio Patalano、Yamada Yoshihiko、张良福、王江雨、David Rank)

伦敦国王学院教授Alessio Patalano分析了中日海警之间的关系,强调两国海警合作的重要性。日本东海大学教授Yamada Yoshihiko就日本海洋安全政策的发展趋势指出,中日需要通过对话来维护亚洲的秩序,而海洋安全领域的信息分享至关重要。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张良福介绍了南海行为准则与南海地区秩序的构建问题,分析了前景和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王江雨的发言主题是“南海争端与中国在国际法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努力”,他指出“南海仲裁案”在中国与国际法长期的互动关系中是一个特例,他分析了“南海仲裁案”后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可以采取的措施。美国驻华大使馆前公使David Rank对中美海上竞争以及军备竞赛对双方造成的风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嘉宾发言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和听众就报告中的多个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undefined

(图从左至右:Robert Williams、王磊)

最后,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强调了国家之间进行磋商和沟通的重要性。

 

 

 

关闭

地 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层 511

邮 编:100871

电 话:010-62752344

传 真:010-62752344

邮 箱:pkuocean@pku.edu.cn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 Copyright by ocean.pku.edu.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