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袁东亮 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主持人:郑 玫 教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副院长)
时间:5月27日(周五) 19:00 - 21:00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102教室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讲座摘要: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的海洋学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里,大踏步由近海走向深远海,其中西太平洋作为离我国最近的蓝色海洋,成为中国海洋学研究向外扩张的首选实验调查海域。本次报告,嘉宾将介绍本世纪初开始,我国不断拓展深远海大洋研究的历程,以及迄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还会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国际合作进行海洋调查的情况,以及中国为国际海洋与气候研究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进行介绍。目前,中国和平利用与开发海洋环境资源,并与邻近国家友好合作的愿望和表现,都已得到东南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本报告希望为有兴趣投身海洋学研究的学子,提供一个了解海洋事业的窗口。
袁东亮教授简介:
袁东亮,北京大学校友(力学系84级),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洋环流与气候动力学研究,2011年以来一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首席科学家,多次带队远赴热带西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主要成就包括国际上首次提出印度洋偶极子通过印尼贯穿流影响太平洋ENSO演变的“海洋通道”机制,阐明了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的“双开尔文波”负反馈机制,揭示了北太平洋非线性过程驱动的环流(非Sverdrup环流)结构,建立起吕宋海峡黑潮路径非线性变异、印尼贯穿流源区双流环西边界流在缺口处的非线性动力机制等不连续西边界环流动力学理论体系,发现了北赤道逆流下面一支常年存在的潜流,命名之为北赤道次流(NESC),发现并命名了闽浙沿海的跨陆架穿刺锋面现象,揭示了黑潮与黄东海交换的跨陆架环流系统及其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