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应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特聘研究员林间及南海所十二位教授、研究员访问北京大学。晚上7点,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103教室座无虚席,林间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深海前沿科学技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发展机遇》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海洋研究院副院长郑玫主持,海洋研究院院长、工学院院长张东晓,地空学院教授、海洋研究院教授陈永顺专门前来聆听讲座。讲座包括深海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前沿科学、总体战略思路以及未来展望四个部分,林间教授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对照、耐人寻味的海上经历,对当前国际深海领域最尖端的前沿技术作了精彩介绍,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
林间教授讲座
国家战略需求
讲座一开始,林间教授先指出地球表面约百分之七十为海洋所覆盖,四分之三的海洋深于三千米,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内层依然了解甚少。目前,国务院正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深海科学技术是否能够借助新的历史机遇进入一流学科?他迫切希望中国高校能够建立像“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联合项目”的海洋人才培养项目。他指出,中国海洋研究是一块“大有可为的地方”,目前中国深海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年轻有为的科学家的加入。同时,海洋地球科学将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构想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郑玫教授主持
深海前沿科学
林间教授将马里亚纳海沟比作地球的“第四极”,借此引领大家走入深海研究的世界。接着,林间教授介绍了当前国际深海研究前沿热点科学问题及现状,并指出中国的海洋研究总体战略主要聚焦于印度洋、太平洋和中国海域,而北印度洋研究的战略价值日益突出,所以海洋科学家要力争引领深海研究国际前沿、加强海洋人才培养,让北印度洋的研究成为中国引领国际海洋地球科学的新战场。
深海科学研究的战略思路
林间教授就如何使深海研究前沿科学与“一带一路”接轨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中国海洋科学家需要有国际眼光,推动深海研究从国内走向世界,加快挺进北印度洋研究;第二,中国要建立国际主导的合作计划并发挥领头作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合作联盟,在此他特别提到了中国-巴基斯坦北印度洋合作计划;第四,要提升沿岸国家自然灾害预警与减灾能力,筹建双边海洋与地球科学联合平台;第五,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国际社会和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联合培养深海研究领军人才。
讲座现场
展望未来
讲座接近尾声,林教授分享了他对中国深海研究未来的展望。他说,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战略性转变的历史阶段,中国海洋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从国内诸多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海洋学院可见一斑。他提出,要把加速南海、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战略性深海研究放在中国海洋研究日程的突出位置,要在“一带一路”构想的良好背景下,加快培养国际水平的深海科技队伍。他希望通过北京大学这个优秀的学术平台,让更多青年才子认识海洋,了解深海科学研究,未来有机会加入到中国的海洋研究中来。他相信,中国海洋科学技术革命与深海交叉科学突破性发现必将指日可待。
问答环节
讲座的最后,林间教授与台下的同学们进行了近半小时的热烈互动,并一一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诸多问题。讲座结束后,仍有不少同学和林间教授热烈讨论海洋科学的相关问题,同学们均表示受益良多。
林间教授简介:
林间教授为海洋地球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兼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联合项目(MIT/WHOI Joint Program)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地球物理学士学位、郭沫若奖学金和奖章。1984年及1988年分别获美国布朗大学地球物理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起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任Scientist,同年获美国卡尔彼泊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2007-2009年,任国际大洋中脊地球与生命科学研究组织(InterRidge)主席。201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任该所副所长。
林间教授长期从事全球海洋板块的构造与动力学、全球地震应力作用研究,研发并使用深海地球物理、海底机器人测量等新技术。多次领导和参与各国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大洋、南中国海、地中海的科学考察。2005年任中国“大洋一号”首次环球科考的共同首席科学家,引进深海热液喷口探测、海底深拖地磁等国际先进研究手段。2007年首次在西南印度洋的超慢速洋脊上发现活动热液喷口。2014年任南海国际大洋钻探共同首席科学家,测定南海板块扩张的起始与终结年代。目前正在领导为期五年的“马里亚纳海沟科学研究计划”,重点探索地球上最深海沟的成因,并研究海沟特殊的地质、海洋与生态环境,加速我国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