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学生活动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培养 >> 学生天地 >> 学生活动 >> 正文
北大海洋学术分享,青春力量在路上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首届博士生学术交流报告会
时间:2016年09月29日 10:49来源: 点击数:

2016年9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首届学生研讨会暨研究院博士生学术交流报告会于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06教室举行。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郑玫副院长与牟绍艳主任出席会议。5名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分别与北京大学工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学系、信息管理系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各自的科研进展与研究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学术报告。作为北大海洋研究院的青春力量,博士生们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展示,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现了北大海洋人脚踏实地、严谨求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与风貌。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通过新型体制机制,与北京大学兄弟院系联合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此机制下,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不仅能得到导师在专业领域的指导与帮助,更能与跨学科领域的老师、同学互通有无,通过学科的交流碰撞,启迪新的思想观点。

报告开始前,海洋研究院副院长郑玫教授首先进行了简短的致辞。郑教授对新入学的博士生表示了欢迎,并向所有海洋研究院的首届博士生们表达了自己的关心与期望。她特别强调,北大海洋大家庭时刻记挂着每一份子,而海洋研究院作为各位博士生在北大的“归属”,也希望能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与帮助。

海洋研究院副院长郑玫教授致辞

来自卢海龙导师项目组的博士生邓亚骏首先进行了报告,分享了自己在海洋油气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在海洋油气资源开采中,利用水或者气体驱油,会出现水/气体-油-矿物表面的三相接触区域,且在驱油过程中,接触线是不断移动的。邓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角度出发,探究三相接触线附近液膜的微观形貌,并给出了后退接触线的完整图景。在解释相关专业知识,如三相接触线附近界面性质的相关问题时,邓深入浅出的介绍与解析、形象生动的比喻与模拟,让听众在短时间内对石油开采过程中表面接触物的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理解与认识。随后,包茂红教授指导的历史系博士生刘宏焘向大家介绍了海洋环境史的基本问题与探索。不同于工学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模型说理论证方式,刘从史学、地理学的角度,以直白的文字形式为大家呈现了海洋史、环境史与海洋环境史的关系,介绍了海洋环境史的学科价值与研究方法,并就其所关注的二战后菲律宾渔业问题做了特别说明,向大家展示了人文社科视角下海洋研究的独特魅力。在这之后,滕益华与翁翕两位工学博士分别进行了题为《CO2 Sequestration in Deep-sea Sediments》和《楔形体结构入水的SPH数值模拟研究》的分享,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拟动图展现了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和求是创新的学术精神。郑玫教授与牟绍艳主任全程细致听取了报告,并就报告的研究成果给予了诚恳的建议与意见。最后,新学期刚入学的博士生王若佳对自己的硕士毕业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与分享,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对未来可能涉及的海洋领域研究进行了规划与畅想。

卢海龙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邓亚骏报告《三相接触线附近界面性质基础研究》

包茂红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刘宏焘报告《海洋环境史的基本问题与探索》

刘谋斌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翁翕做《楔形体结构入水的SPH数值模拟研究》分享

张东晓、卢海龙教授联合指导的博士生滕益华做《CO2 Sequestration in Deep-sea Sediments》分享

王继民教授指导的博士生王若佳做《基于互联网搜索数据的流感预警模型比较与优化》分享

本次学生研讨会是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举办的首次博士生学术交流报告会,参会的博士生们不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更展示了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脚踏实地的科研实践与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通过海洋研究院的培养平台,学生们得到了跨学科的专业分享,这也有助于扩展自身的专业领域,并赋予自己的研究新的内涵与视角。希望北大海洋的青春力量,能在海洋人的团结合作与交流互通中更茁壮、健康地成长!

师生合影留念



关闭

地 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层 511

邮 编:100871

电 话:010-62752344

传 真:010-62752344

邮 箱:pkuocean@pku.edu.cn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 Copyright by ocean.pku.edu.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