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应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邀请,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团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柴扉主任团队到访北大,来自北京大学科研部、海洋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工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等多家院系的师生代表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报告厅进行,由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玫教授主持。座谈伊始,北京大学科研部周辉部长、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柴扉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做了开场致辞,表达了对深入交流、紧密合作的殷切期待。
郑玫教授主持会议
首先,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史大林教授对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详细介绍。该实验室作为国际先进的海洋研究机构,研究方向包括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海洋生态过程与机制、海洋生态与毒理效应、海洋生态系统观测与整合等。实验室坚持海洋现场一线、多学科多平台观测海洋、原创仪器研发和方法发展的研究特色,立足国家需求,服务海洋环境安全、生态安全与持续发展,发展科学前沿,通过技术创新、多学科交叉,促进重要科学问题的突破。
随后,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汪冰冰教授、曹知勉副教授分别做了关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全球变化”、“大气冰核的显微观测与分析”、“海洋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精彩学术报告。
柴扉主任对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了介绍,他指出,作为拥有国内最早的海洋卫星地面站, 以及资料最全、种类最多的海洋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和服务系统的机构,该实验室一直在我国海洋卫星遥感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服务于海洋权益、模拟预测、防灾减灾等重要的国家需求。同时,该实验室代表我国率先参加国际Argo计划, 在中国建立Argo观测,对Argo数据共享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锋副主任、何贤强研究员、王云涛副研究员分别作了标题为“中国近海到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动力与生态环境交叉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若干案例”、“海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与特色数据集”、“海洋物理生态耦合模式的发展与其在典型海区的应用”的精彩学术报告。
随后,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郑玫教授从研究领域、学生培养等方面介绍了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永副院长介绍了该学院的历史、定位和相关领域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内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朱彤院长、刘永副院长、刘文教授、温东辉教授、李少萌教授、邱兴华研究员,工学院崔悦副教授、杨延涛研究员,物理学院聂绩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沈国锋研究员等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就“大健康与环境:小型生化传感器”、“纳米材料去除水中有毒污染物的应用”、“湍流混合与输运”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学术报告和介绍。
在每家单位分别进行了总体介绍、近十个左右的学术报告后,参会嘉宾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交流,由柴扉主任主持讨论环节,座谈会现场气氛活跃。本次座谈为三方师生开拓学术视野、增加相互的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方均表示,希望未来在师生交流互访、航次科考合作、样品分享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座谈会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