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版
热点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从未名湖走向深蓝——首届北京大学海洋文化周举行
时间:2021年11月10日 14:31来源: 点击数:

2021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为推动北京大学多学科海洋学术研究和交流,作为“北大海洋研究再出发”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发起首届“北大海洋文化周”活动。活动旨在激发校内各学科师生对海洋研究的兴趣,为深化海洋研究的学科交叉、推进与国内外海洋研究机构的合作打下基础。

本届海洋文化周以“从未名湖走向深蓝(Towards the deep blue)”为主题,在广泛征集全校师生对文化周活动建议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北大海洋之路、邀请国内海洋研究领域高端专家作学术报告、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学术交流和活动,与北大师生共话海洋,为北大海洋研究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EBEC6

 开幕式现场

10月29日下午,北大海洋文化周开幕式暨“院士论海”专题报告会在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龚旗煌院士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戴民汉分别作“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监测与预报系统”、“关于碳中和、碳循环与海洋碳汇”学术报告,并为北大师生现场解疑答惑。

龚旗煌回顾了北京大学的海洋研究之路,希望海洋研究院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好具有北大特色的海洋生物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办好以海洋为特色的“威海论坛”,形成有特色的深海研究方向,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创新性的海洋科学前沿交叉研究,以优异的成果为北大“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F2BD5

龚旗煌致辞

 陈大可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前景、独特地貌以及面临的环境、自然灾害等问题,展示了多维海洋观测及监测系统、高分辨率海洋模拟及预报系统,讲解了它们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戴民汉从碳中和的背景、目标和基本内涵谈起,围绕全球碳储库与碳循环数据,阐述了海洋等自然碳汇的特征及增汇意义,分析了未来低排放情景下碳通量及碳库演化,提出了海洋增汇的现实挑战、技术展望和未来建议。

F8F95

陈大可、戴民汉作学术报告

10月30日上午,“燕园论海2021:海洋科技前沿与海洋命运共同体”学术报告会在图书馆科学报告厅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丹红、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长黄大吉、中国大洋协会副主任李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石绥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先后作报告。

蒋兴伟以“海洋卫星组网观测与应用”为题,介绍了海洋卫星的发展和在海洋监测中的典型应用,报告了我国海洋卫星的规划与现状及其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他指出,海洋卫星领域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北京大学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

张占海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及中国行动设想”报告中介绍了“海洋十年”的国际背景、实施计划与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中国参与“海洋十年”的行动设想。他希望北大成为“海洋十年”实施伙伴,并通过部校合作,发挥北大的教育资源优势,联合举办国际高级研讨班,为“海洋十年”贡献中国智慧。

陈丹红在“公海保护区的发展演进”报告中阐释了公海保护区法律框架、海洋保护区目标、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局势,并对我国在相关问题上的基本原则立场和策略等作了介绍。她指出,扎实的科学研究是建设海洋保护区至关重要的基础。

D6256

蒋兴伟、张占海、陈丹红作报告

黄大吉用精彩的视频短片展示了海洋科技在优化北部湾海洋发展规划布局、促进广西海洋产业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李波从地理空间与规则出发,阐述了国际社会的深海之争,介绍了政治、空间、资源、生态、军事、科技六个战略要素的新疆域,以及我国的深海活动历程和在深海领域所面临的新挑战、新竞争、新使命。他强调,深海领域的新竞争实质上是科学认知和技术创新的深度竞争。石绥祥以近期完成的研究项目为实例,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海洋预报面临的技术瓶颈及利用大数据做海洋分析预测的优势。陈光程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报告向大家展示了我国在滨海红树林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10月31日,来自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学院、药学院等院系的研究生及博士后相聚“北大海洋青年论坛”,在图书馆科学报告厅围绕“海洋环流-生命-资源”主题,先后进行了23个报告及展板展示的交流。

EE11FE8B1CEB985

EA648

北大海洋青年论坛

会场气氛活跃,面对来自不同专业学子们跨学科的质疑,大家挥洒自如、一一应答,既表现出了科学探索的坚定执着,也展现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互动问答,学科交叉初见成效。

10月31日晚,作为中国最早的高校海洋类学生社团——北京大学海洋协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上哔站,探深海”主题科普交流活动。来自六个院系的学生齐聚逸夫贰楼3536教室,点播哔站上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讲解深海奥秘的视频,几位学生上台与大家分享参加西太平洋和南海科考的经历,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尽享深海洋科学之美和北大特殊而浓厚的海洋氛围。

F20EC

海洋协会科普交流会

11月1日下午,作为北京大学人文海洋系列研讨会的首发专场,主题为“海洋、内陆与古代帝国:世界诸文明的交流与阻隔”的学术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星光厅举行。八个精彩的学术报告重点关注中外古代社会中与海洋相关的人类活动及海洋因素在古代社会治理、内政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涵盖的时期包括古典时代、元代、地理大发现时期、明清时期,涉及的海域集中在地中海与太平洋地区,这是为推动校内文科师生关注海洋学术研究的一次成功尝试。

E02E8

人文海洋专场现场

11月3日下午,以“威言海谈”为题的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专场交流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郭蕾致欢迎词。北京大学海洋领域专家学者与威海市相关单位领导分别在北京分会场和威海分会场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联动,就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如何对接威海当地需求、推动威海创新发展进行了务实而坦诚的交流。

5F88A

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专场

会上,院长周力平代表北大海洋研究院与北大威海海洋研究院正式发布了《北大师生素质教育参考手册(山东威海)》,该材料旨在为北大师生赴威海开展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海洋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11月4日下午,“海上碰撞的浪花:海洋探索-交叉-创新”主题师生茶话会在逸夫贰楼3221教室举行,来自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部的30余名师生品茶长谈,分享海上科考经历与心得体会,交流海洋科考及相关研究中的科学问题,探讨和展望北大走向深海大洋的机遇与挑战,畅谈北大海洋的未来发展之路。

5FDE4

师生茶话会现场

11月6日上午进行的“燕园寻‘海’:化石里的海洋故事”主题活动是首届海洋文化周的收官活动。在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馆长孙元林教授亲自作现场讲解。活动吸引了全校14个院系师生的参与,通过观看博物馆标本,尤其是最具特色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标本,师生们了解了不同地质时期海洋生物演化历史,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对海洋研究的兴趣。

F65C9

燕园寻“海”现场

10月30日至11月3日,“北大海洋之路”主题展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南侧广场连续展出。本次展出至少吸引了来自全校30多个院系部门的二百余名师生参与互动,为推动北大师生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打下了基础。

E17F3

“北大海洋之路”主题展

虽然因疫情影响,本次活动日程中的部分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将延期举办,但在各活动现场,无论是引领前沿的学术报告,还是各抒己见的学术研讨;无论是思想碰撞的对话交流,还是畅所欲言的茶话座谈,北大师生都表现出了对海洋研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北大海洋的热忱关切和殷殷期盼,希冀北大海洋人在海洋研究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闭

地 址:北京大学廖凯原楼5层 511

邮 编:100871

电 话:010-62752344

传 真:010-62752344

邮 箱:pkuocean@pku.edu.cn

版权所有 ©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  © Copyright by ocean.pku.edu.cn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